白居易詩曰“天柱一峰擎日月,洞門千仞鎖云雷”,王安石長誦:“水無心而宛轉(zhuǎn),山有色而環(huán)圍。窮幽深而不盡,坐石上以忘歸?!碧K東坡高詠:“先生仙去幾經(jīng)年,流水青山不改遷。拂拭懸崖觀古字,塵心病眼兩醒然?!秉S庭堅朗吟:“司命無心播物,祖師有記傳衣。白云橫而不度,高鳥倦而猶飛?!?/span>李白驚嘆“奇峰出奇云,秀木含秀氣。清晏皖公山,巉絕稱人意。”天柱山引來了眾多的文豪大家贊嘆,而這其中最具禪意的當(dāng)屬王安石。
峽中潺潺流水,水邊叢枝半掩的大石上便是滿布題刻,前面引的詩大部就在這上面。從山谷流泉到石牛溪上游,約200多米的溪谷內(nèi),現(xiàn)有石刻就有280余處。王安石曾在這里做過官:舒州通判。他時常游深谷,聽流泉。這位政治家,一生宦海浮沉,面對著這幽靜山谷,昔日勾心斗角的時光蕩然無存,不知他是否有過后半生倚“天柱”而居的心思,過著一簞食一豆羹的簡樸生活。獨得一方天地,了然繁雜內(nèi)心。
一生好入名山游的唐代大詩人李白,對天柱山更是情有獨鐘,只在江面遠遠看了幾眼,便心發(fā)感慨地吟道:“待吾還丹成,投跡歸此地?!?/span>
億萬年的地質(zhì)運動,不僅使這里完成了滄海桑田的變化,也為這里留下了眾多柱狀、錐狀、穹狀和脊狀的峰林地貌, 形成了大范圍的花崗巖地質(zhì)奇觀。而這其間生活的人們,塑造了天柱山的另外一面詩意和柔美。
山的偉岸和雄渾,肉眼可見,加上這方天地文人騷客的墨筆點綴,一幅詩意天柱山躍然紙上。雖歷億萬年,其魂不變,滋養(yǎng)一方。(戴明全)